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0日来源:红梅园艺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推广,棉花连作,有机肥施用量减少,病虫害影响等,在春作棉田,早衰问题成为制约我省棉花优质高产的主要障碍之一,轻度早衰常减产10%,重度可减产20%~50%,对全省棉花单产提高,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农业厅于8月30日制定下发抗虫棉防早衰栽培技术推广方案,旨在通过科学运用种子学、土壤学、肥料学、栽培学等综合技术,加快抗虫棉防早衰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实施,实现棉花早熟不早衰的正常熟相,达到增加产量、改善品质的目的,实现全省棉花生产稳定发展,增加棉农收入和供给水平。其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一、选择对路品种。针对早衰棉田多沙壤地,后期供肥不足的特点,选用中后期长势强、抗黄萎病性能好的品种,并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由于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目前生产用种大致分为快发型品种和慢发型品种。快发型品种早发早熟,代表品种有鲁棉研21、鲁棉研29等。这样的品种抗苗病和枯萎病的能力强,但抗黄萎病能力略差、易早衰,宜安排在水肥条件好的地块或中性、粘性土壤种植,要注意平衡施肥和增施钾肥,延缓早衰,多适合套种;慢发型品种易晚发晚熟,代表品种为鲁棉研22等。这样的品种常表现出较重的苗病和枯萎病,后期不容易早衰,宜安排在沙性土壤种植,旱地、瘠薄地也适合,要注意一播全苗和促苗早发,适合地膜覆盖纯作。
二、秸秆还田和深耕。棉田提倡在11月底12月初进行棉花秸秆还田,可有效的改善棉田土壤的物理性能,增加棉田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结合棉花秸秆还田在棉花或前茬作物收获后,秋耕冬晒垡,耕深由过去的20 cm增加到30~40cm,一般每2~3 年秋深耕一次。深翻的土壤,冬季经过冻融交替,可以疏松土壤,创造良好的棉花根系生长环境,增强棉株的抗旱、抗病、抗逆能力,培养健根壮株的棉花。
三、增施有机肥和配方施肥。有机肥可增加棉田的土壤养分,改善棉田的土壤结构。因此,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要广积肥源,增加有机肥单位面积的施肥量。一般亩施农家肥2000-3000 kg。原则采用“重视有机肥、合理施氮肥、稳施磷肥、增施钾肥,巧施微肥”的平衡施肥的技术路线,要求氮磷钾施用比例按土壤供给和产量需求而定,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本增效。第一次追肥:盛蕾见花期结合中耕培土,亩施尿素10kg、氯化钾7.5kg左右,保证棉株大量开花结铃的养分供应,增蕾促花保桃,减少脱落;7月底8月初亩施尿素5-7.5kg作为盖顶肥,以后不再根基追肥。8月中旬可是情况叶面喷肥,喷施3-5%尿素加0.5-1%磷酸二氢钾混合溶液,每隔7-10天一次,2-3次。
四、推迟播期,提高播种质量。早发易衰的棉花品种、砂性土壤、地力较差,应适当晚播,推迟到4月20-30日播种,选用脱绒包衣棉种,采用机械化精量和半精量播种。此外,合理进行轮作倒茬、适时中耕、化控调控等培养健壮棉株,进而控制或延缓早衰都有显著的作用。
五、合理密植,科学化调。密度视地力和肥水条件而定,一般情况下建议密度3000-4000,行距80-90cm。要科学整枝,适时打顶,减少无谓的营养消耗,有利于增蕾、保铃和防止棉花早衰;在种植密度不大的情况下,也可保留叶枝或粗整枝;6月15日以前现蕾的早发棉田,均可除掉棉株下部2-3个果枝的蕾及边心或直接打掉下部2-3个果枝,塑造合理的群体结构。 科学化调,原则采用少量多次,视长势而定量。一般苗期不需要化调;蕾期亩用缩节胺1~1.5克;初花期亩用缩节胺1.5~2.5克,喷洒的重点部位是顶部。盛花结铃期在棉花打顶后,亩用缩节胺3克左右喷雾,主要喷洒生长旺盛的上部,控制上部果枝长度。
六、综合防治病虫害,提倡统治统防。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策略。针对近年来因种植抗虫棉,棉田害虫发生演变的规律,以防治苗期蚜虫、棉叶螨和“伏蚜”、烟粉虱、盲蝽象为重点,同时,注意防治二代棉铃虫和其它害虫。注重采取农业生物防治措施,选择抗病、优质、高产、抗虫性强的抗虫棉品种;注意保护利用天敌,搞好虫情调查,达不到防治指标不药防,尽量推迟药防时间,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达到防治指标的要当机立断,及时药防,做到对症下药,能兼治的不单治,能挑治的不普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注意选用抗黄萎病性能好的品种,并注意采用农业措施、喷施黄腐酸等进行防治。重点防治黄萎病、红叶茎枯病、烟粉虱等病虫害。
七、抗旱排涝,保持土壤适宜墒情。8月中下旬、9月上旬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坚决进行浇水,对防早衰、增加铃数和铃重作用明显。受涝棉田要及时排水,最好在24小时以内排除棉田积水,增强通透性能,促发新根,防止棉花早衰。